第四十一章 皇帝之死(2/3)

比批阅奏章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接班人的问题。

彤郅皇帝死后,有关其接班人的选择乃至争论过程,在官方件及正式刊物当没有任何记载,而在民间流传的传闻当,却存在大量的离奇和耸人听闻的版本。

说法之一,是当时皇后鄂鲁特·灵音身怀有孕。如果真是如此,当然必须等待她的临产,如果所生是男孩,继承人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所生是女孩,则再另行挑选接班人。而仁曦太后当时表示:“皇后虽已有孕,不知何ri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

敬亲王则认为:“皇后诞生之期不过数月,应暂秘不发表,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其他王公大臣也几乎赞同敬亲王的意见,但仁曦太后却坚决反对,最后仁曦太后的意见压倒了敬亲王,光旭皇帝得以即位。

这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实连野闻都称不上,其来自约瑟夫·普利策写的一些发表在小报上的名为《乾宫秘闻》的连载,已经被无可争辩地确定为“臆造”——彻头彻尾的民间故事而已。作者创作彤郅皇后怀孕的灵感,据估计就是来自于那与大乾御史们一样“风闻言事”的《纽约时报》驻华记者。

说法之二,彤郅皇帝曾想立自己寻花问柳的哥们、敬亲王之子、贝勒承明为接班人。据说彤郅皇帝已经要求其老师李高阳在病榻前起草这一传位诏书。但这一说法同样源自普利策的连载,被世界范围内大量辗转摘引后,添油加醋,最后说是李高阳心害怕,起草完后就到仁曦那里去汇报,仁曦一看大怒,下令将皇帝“尽断医药饮膳”,活活饿死了这位亲生骨肉、少年天子。

说法之三,则是从下一辈的“普”字辈选择,这一辈居长的是当时6岁的普伦,但普伦的父亲载治却是从远房过继给隐志郡王宜伟(韶光长子,显凤皇帝和敬亲王的长兄,早夭)的,不是近支亲室,血统不纯。这说法,也是源自于普利策的作品而被广为转载,极不可靠。

尽管以上说法的来源都相当不靠谱,但也大致列举了当时可能的接班人选。从各方面衡量下来,承田(光旭)作为接班人的确是相当合适的,尤其在血统上,他不仅是纯亲王奕环之子,最纯正的天潢贵胄,而且其生母、纯亲王福晋正是仁曦太后的嫡亲妹妹,也就是说,仁曦太后身兼承田的伯母和姨妈双重关系,这是其他皇侄们(包括敬亲王的儿子们)所无可比拟的。

而彤郅皇帝死后不久,皇后鄂鲁特·灵音便也突然宣布流产,更使得外界议论纷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一章 皇帝之死〗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1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