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海运转型之难(3/6)
”的海上运输船队,他也是第一次见到。
在日本的时候,林逸青经常出海,对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海上航运的情况很是了解,在他的印象中,日本的运输船只已经全部完成了蒸汽化,只有渔民还在使用帆船,而现在,他亲眼见到他在这个时代的母国——大乾帝国的海上航运竟然是这个样子,怎么能不令他吃惊呢。
“林爵爷是第一次见到这小火轮拖带的沙船队么?”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林逸青回头望去。看到“飞虎”号的管带杨用霖微笑着向自己走来。
“是啊!”林逸青笑着点了点头。目光又重新回到那些海面上由蒸汽小轮船拖带的帆船上来。
“这是朝廷漕运的船队。我们这些个海上飞毛腿,南北往来传递消息,都见怪不怪了。”杨用霖叹道,“有时候我们遇到这些个沙船,还要减速避让,要是冲撞上了,可就麻烦了。”
“现下闽厂和沪厂不是均能自造蒸汽轮船了么?怎么朝廷的漕运,还要用这些老掉牙的帆船呢?”林逸青有些不解的问道。
“林爵爷可知。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间用木船久矣,虽知轮船便利,但碍于财力,难以全部更换,是以才成了这个样子。”杨用霖答道,“其实能弄成这样,也全仗了令兄林文襄呢。”
杨用霖告诉林逸青,乾国的沙船运输业在显凤韶光年间一度空前繁荣。自北往南输运大豆。自南往北输送漕粮,月余往返一趟。一艘沙船一年可以往返七、八次,获利颇丰。上海港最盛之时,有沙船5000艘,水手10万余人。
但自韶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及显凤十年《北京条约》之后,乾国诸多港口对外开放,西方轮船的涌入,迅速将乾国传统的沙船客货运输业逼到了溃灭的地步。因为无论是速度、载重、安全还是价格,传统的沙船都不是西洋货轮的对手。不过四五年光景,上海港的沙船已锐减至四五百只,黄浦滩上,搁浅着成千的木船,任凭风吹日晒,自然朽腐。哪怕是象沙船船王王永盛的船队,也毫不例外地一路颓唐下去。其他的船主们也都和王永盛一样绝望。因为硬件、软件都无法与洋商抗衡,只好期待官府出面交涉。船主们聚在一起议论,结果是一致推举王永盛带头去向官府呈文,恳求官府与洋人交涉,将大豆、漕粮的生意划归乾国沙船专营,外商不得插手。
呈文里的一段话打动了李绍泉。呈文里说,如果沙船业破产,不仅仅是十余万船工失业的问题,还可能激起民变,进而朝廷的漕粮运输线也可能被破坏。李绍泉将呈文转给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五百四十六章 海运转型之难〗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17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