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同是异乡人(4/6)
是过上几百年。翁师傅身故了,也许也会戴个圣人的头衔。”
“哦……”李鄯若有所悟。
“对了对了,”光旭对这个朝鲜王子渐渐没有了畏惧心,而生出几分好奇来,“你们朝鲜国平时是不是都不用中土文字的?你们的文字是什么样子?”
李鄯默默地想了一阵子,“其实也不是这样……”
他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话回答。
朝鲜一直使用中土文字,文言分离。古代唯士大夫可习中原文,由此平民多文盲。后三国末年薛聪藉中土文字音义创“吏读文字”,此外尚有乡札、口诀等表记方法,但这些由于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中土文。朝鲜王朝世宗国王深感中土文字对于文化传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完整表达本国语音之文字,“国之语音。异乎中土。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为由特设谚文局,召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学者,在研究朝鲜语音和中土语音韵的基础上,以方块字组合,一音节占一字,创立了一种表音文字,“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是为“谚文”,又称“训民正音”,意为“教百姓以正确字音”。
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
不过,“训民正音”的推行受到朝鲜贵族和文人的抵制,因为他们认为舍弃上国文字就等于舍弃中原文明而成为夷狄之邦。学者崔万里曾说:“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畏吾儿、回回、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朝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土。今别作谚文,舍中土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蜣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由于朝鲜贵族和文人的抵制,谚文直到本世纪才在朝鲜广泛使用。
但是无论是训民正音还是中土文,李鄯都没有系统全面的学习过。
他该怎么办呢?
清夜,月华满地。
门轻轻地响了三声。
灯下的桐野千穗先是一惊。但她立刻意识到了是谁,她看了看在身边熟睡的林柏良,把手中的东西塞回了袖子里,压低了声音说:“进来吧。”
门开了。进来的是低着头的孩子,他的发髻用一根象牙簪子簪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八百六十九章 同是异乡人〗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17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