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英国人的软肋(1/4)

readx(); 门口的两个军官显然知道陈季同的身份,不过却没料到这位看起来风度翩翩的官员竟然也是福建本地人,意外之时,不免有些失态,还是瘦高个反应快,忙接上话题答道:“陈专员,今天是紧急军议,说不准,不过刚才洪少校已经进去禀告过了,想必秦大人已经知道了,您在等等吧!”

陈季同点点头,看了看这两个军官,这会儿他也无事,便指指他们问道:“听你们的口音,也是福州人氏吧?怎么从军的!”

这老乡与老乡,倒是少了生分,瘦高个呵呵一笑,接口答道:“在下孟华,我是福州闽县人,秦大人办工厂、开新学,咱老爹看在每月1两银子补贴的面上,让我去马尾船政艺圃跟了先生,那年越北打仗嘛,我便投了军!”

说到这里,他又指了指旁边那个白面书生模样的军官,“孔秀才那是有功名的人,不也进了船政大学堂嘛,他可跟着秦大人在外东北厮杀过一年!”

听到这几句话,陈季同不禁肃然起敬,这两个年岁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比自己那可是小了十几岁,没想到却已经是为国征战多年的热血男儿,而他也是第一次碰到真正参与过中法之战的军人,作为驻法的外交官,他一直都非常关注的中法之战,不过从法国报纸上了解的内容,虽然不少,不过显然都带有欧洲人固有的高傲姿态。

而几乎每天都能在北京的街头看到军容整齐的新军到处执勤,现在,北京城事实上已经成了一座新军的大兵营,虽然二镇、三镇、四镇、五镇、七镇都在外作战,但是两广这数年间迅速完成的预备役制度,爆发出了惊人的效力。

随着两广总督府一声令下,三月内,从两广向北京输送了预备役转正的新兵三万余人,设立在宛平和通州的新兵站。从周围农村招募了一万五千多名新兵,加上驻扎在北京城内的一镇、第六特种旅,短短三个月后,北京已经云集了五万新军。正在日夜操练之中,目前已经能形成战斗力的部队超过7成。

不过,对于这些新军的表现,在法国深入研究过欧洲现代军制的陈季同还是有些疑惑的,毕进这可是一直组件不过六年的军队,最初也不过是以地方勇营的编制介入了越北的战争,短短数年间。竟然崛起为国家的核心力量,这样的跨越,是不是太过离谱了!

而在很多官员的眼里,在洪杨之乱中崛起的淮军,在顶着曾侯最虔诚弟子头衔的李中堂带领下,已然还是国内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即便在新军制改革中,淮军已然保持着近10万人的庞大规模。而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工业中华】最新更新章节〖第673章 英国人的软肋〗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34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