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龙珠(1/3)
在洞府内,在龙族成员关注应龙的尸骨时,我却发现了应龙留下的龙珠,还有三十六颗舍利子。1、龙珠龙珠也称骊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或龙口中,故名。《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唐温庭筠《莲浦谣》:“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明刘兑《娇红记》:“红牙缓引骊珠串,个个一般圆。”清卓尔堪《海市歌》:“龙女仙衣湘水裙,掌上骊珠弄明月。”龙珠乃是修仙神的龙族的精华所聚。但正因为其所含的能量过大,一般的人或其他各族如不得其法,贸然吸收必会爆体而亡。2、舍利子舍利是印度语,梵文?arra,或译室利罗、设利罗;义“骨身”、“体”、“遗身“,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但本意却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又名“坚固子”。舍利这一称谓,至后世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遗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高僧大德火化后,常在遗体骨灰(舍利)中发现坚固或结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对此舍利中的“坚固子”,特别重视和尊敬,称为“舍利子”。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八万四千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在历史烟云的变幻中,绝大多数舍利被散失、湮没、毁坏。不幸中的万幸,1987年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这颗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黄,稍有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只是颜色因受液体千年浸泡变得微黄了。最后有图片连接。佛经上说,舍利子是通过“六波罗蜜”(菩萨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难得可贵而受到尊重的。近代印光大师也说,舍利子是修行人由于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和丹家所说的精气神没有关系。佛教强调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关,同时依据佛教义理,也肯定了舍利子的“无常”物质性。印顺法师认为,舍利子只不过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结的,是物质元素而并无灵异成分;佛弟子尊重舍利子,是由于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舍利子"为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结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之异界入世修行】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章 龙珠〗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4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