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九感(2/3)
志》为据,运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将天书及蜀汉诸葛南征,教夷人图谱相联系,认为天书的内容即此。由此而始,从明至清数百年,皆认为红崖天书乃诸葛公碑。清朝初年,田雯著的《黔书.碑》中,称"黔永宁有诸葛公碑"。这种先入为主之见,一直持续到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当时文人似乎对古迹发现的"初始权"十分敬重,不敢轻易违背"祖宗遗训"。道光年间关岭进士杨茂材对红崖为"诸葛公碑"的说法,仍旧情有独钟,写下了《红崖诸葛碑》诗:晒甲晴霞共石壁,上有凤鸾飘泊迹,州忱淋漓血凝碧。梯云耕拭重摩挲,骇疑篆隶惊蚪蝌,风雨不衰神灵呵。从邵元善的《红崖诗》到《红崖诸葛碑》已经三百多年,天书依然故残,"风雨不衰",当然应功于神灵的暗中呵护,这更增加了天书固有的神秘色彩。有久后,又有诗人黄培杰写出了同名的诗文:八里桥东山岌岌,跨汉摩霄悬登级。上有红崖诸葛碑,恍若赤城天际立。这是一首遥观红崖天书的诗作,写出了天书所在红崖"恍若赤城"耸立云天的壮观景色。就在众口一词,高谈阔论天书即为诸葛碑的大合唱中,一位名叫郑宣辉的诗人对此提出了大胆否定,他在七律《红崖碑》中写道:谁人岩畔写真形,篆留书成勒鼎铭。疑说武侯宣秘籍,应教钝汉傲图经。这种否定,是学术研讨中发展的必然,"诸葛公碑"这种说法的唯一根据,仅仅建立在蜀汉南征的大历史框架下,很难使人折服。同时,清朝道咸以降,考据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古迹文物的考订已从简单的书证向考古实物方面发展,迎来了中国考据学方面的一次**。那种在史学界蔚然成风的考据学,被运用到红崖天书破译上来,使得伏案故纸堆中的考订增添了结合实践的活力。尤其是当代的文人,多喜运用诗歌来展现自己在考据学方面的功力,由此使得严谨刻板的史学,又多有了几分轻松潇酒的兰术韵味,儒士风度。鬼谷子是东周时期的传奇人物。《太平御览》引《鬼谷子》说:“周有豪士,居鬼谷,号为鬼谷先生。”鬼谷子为河北临漳人,晚年隐居于鬼谷。明成化《河南总志》卷七说:“云梦山在嵩县南九十里,昔鬼谷子游息于此,一名鬼谷山,前有水帘洞。”嵩县南九十里,即今汝阳县。云梦山在汝阳县城南七里,这里有鬼谷、鬼谷子洞、鬼谷子墓、鬼谷村等遗迹。另新安县北也有云梦山,即石井南山,可能也与鬼谷子有某种联系。鬼谷子名王蝉。他隐居的云梦山位于马栏河滨。马栏河,古称清溪,水清如碧,波光粼粼。云梦山则是峰峦叠嶂,林木葱郁,鬼谷幽深,云雾蒙蒙,神秘莫测。鬼谷子洞,洞外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异界神帝王】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五章 第九感〗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4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