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南方(4/9)
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无疑海船技术达到了巅峰,但那是官方行为,是送银子的。结果郑和下了七次西洋后,使得明朝经济负担沉重,让一些大臣们气愤之下,将郑和宝船图纸烧掉,随后禁海。这一禁,导致倭寇产生了。
因此最好的航海时代是宋朝,虽然不如郑和那样的规模,但造福了国家造福了百姓。虽然单次规模不如郑和船队,可总规模却不知是明朝的多少倍。后来南海打捞的古代沉船也能证明,百分之七十,乃是来自宋朝的沉船,而非是明朝的沉船。
第二便是与蒸汽船舶的比较,未必帆船就会很慢,如果洋流与季风利于航行,实际帆船也是很快的,时速最高能达到二十多节,都要胜过了后世的先进商船船速。因此有商人说从杭州到倭国若是顺风顺水,快的话三天便可到达倭国,不足两千海里,只要保持二十几节速度,完全可以在三天内抵达。
但它有着很大的拘束性,那便要借助季风,一旦逆风,只好傻眼了。
所以那怕去倭国,来回顺利只要十天时间,也只能一年一次航行,到大食则要一年半时间。
航次跟不上来,必然让更先进的蒸汽船舶代替。
除非用桨橹载人的轻便船只,但航海是载货的,而非是载人赚钱。一艘载满货物的海船,得用多少水手划着桨橹才能逆风行驶?
第三便是航海对宋朝的经济贡献,如果从账面上看是微乎其微,北宋市舶司的税收有时连一百万贯都没有,南宋时也不过一百多万贯到三百万贯之间浮动。
所以著名诗人范成大曾建议,蕃人不可缺少中国之货(瓷器、丝绸、茶叶),可中国不需要蕃人之货(玻璃、香料、珠玉),而收入又不高,百姓又有风险,因此建议关闭明州等市舶司。
古代文人嘛,哪里懂。
可后人又为什么说南宋的航海占据了南宋的六分之一经济?
这个经济不是直接归于市舶司,而是指间接的拉动,这些瓷器丝绸茶叶得种出来。生产出来。就会养活很多人。就会为南宋提供很多税赋。
另外就是市舶司力量有限,多数货船未进港口,便用小船卸走货物走私漏税了,如在北宋就看到许多大海商家产动辄几百万贯,甚至上千万贯,富可敌国。以宋朝海关的税率十抽一,又有那么多海商,这么抽下来。得有多少关税?
还有,范成大忽视了一个隐形的收入,那便是内库对香料的专营,海商运来珠宝、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玛瑙、香料,都由市舶司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暗黑大宋】最新更新章节〖第602章 南方〗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51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