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三国(2/8)

当然,西汉初年这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不仅是刘邦的性格与御人之道,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于是王巨从多方面剖析这段历史。比如当时的军事,人口,各方面阶层的构成,农业,技术,经济。

赵顼在窗外听着听着,都觉得许多方面豁然开朗。

“殿下,今天就说到此了。”王巨道。

王巨走了出来。

赵顼来不及回避,只好讪讪道:“王卿,朕早就来了。只是听入了迷。”

怎么办呢,不能做一个爱撒谎的皇帝吧。

“陛下夸奖了。”

“卿当修史书啊。”

这不是嘲讽王巨,在古代能参与修史书者,本身就表明了统治者对修书者文笔的认可。

而且这句话也是发自赵顼内心的话。

《资治通鉴》确实不错。但赵顼总感到哪里有点儿不对,不是那个大段的臣光曰……

听了王巨开讲,他才豁然开朗。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安史之乱,如果看资治,那么只有一条。李隆基昏庸,李林甫与杨国忠这两个奸臣误国。

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

真正安史之乱的原因,正是唐朝天宝时人口膨胀,导致局部的均田制(唐朝虽实施了均田制,但不是全部实施了这种制度)也完全溃崩了。均田制的崩溃,导致了府兵制度的败坏。

连耕地都没有了,府兵那有心思战斗?但李隆基为了开边,只好置了藩镇,有了藩镇,这才有了安禄山谋反的土壤。

但在资治里是休想看到了。

当然,司马光善长的就是权谋术,在其他方面就差了,即便写了,也写不好。不过话换回来说,如果司马光真这么写了,那这本资治得多长哪?

所以说做为一本教材,无论文笔或者流畅,资治是凌驾于二十四史之上的。但做为统治者的真正借鉴,或者史学家研究的资料书,它反而不及二十四史了。

至少在赵顼心中,资治确实几乎记载了所有大事件,但只是记载了,或者也有一些剖析,只是这些剖析似是非是,或者说根本没有剖析清楚。

所以才有了这句话。

王巨说道:“陛下,首先臣是有选择性的开讲,比如西汉,下一讲,臣就会给殿下讲七王之乱。”

“咦?”赵顼不解了,因为这中间还有吕氏专权,文景之治呢。

“陛下,臣用史喻今,只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开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暗黑大宋】最新更新章节〖第806章 三国〗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51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