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交托(1/5)
“既来之,则安之。<,‘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衣食是生理和物质需求,礼节荣辱是精神层面。孟子也说,‘无恒产则无恒心’。物质匮乏人容易放荡无耻。
但是反过来说,物质条件越高,是否精神就越愉悦满足?似乎也不尽然。精神并不以物质为基础。世间有很多安贫乐道的人,像颜回、原宪之流,宗教修行尤其要出家避世,以自苦为极。这虽然是少数人的行为,似乎这些人才是所谓见道者,真正看透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物质和精神似乎并没有必然联系。锦衣美食、高楼广厦只能安顿人的**,不能满足人的精神。宗教、哲学、音乐、美术,只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能给精神带来安适,生理和物质的欠缺,不会影响这种精神满足。
吃饭、睡觉是生理需求,吃不饱、睡不好固然会身体不舒服,吃饱睡足也并不能消除忧愁烦恼。同样的道理,物质匮乏会带来一些困苦,物质丰裕也不能消除人生的焦愁。
生理、物质和精神应该是不同层面的,精神满足既不能不吃饭睡觉,也不能直接解决生计问题。当然艺术作品可能带来一些物质收益。这也可见艺术虽是精神层面的,艺术作品却是物质层面的。
理学家宣扬‘存天理,灭人欲’,节饮食、寡嗜欲。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一方面谋求太周,另一方面必然会有所欠缺。生理、物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有精神世界是不可捉摸的。所以修行者往往降低生理和物质需求,去追寻精神的奥妙。
世俗之人多认为物质越丰富,精神越满足。道学家则认为物欲太盛会使精神蔽障。很明显,生理、物质和精神并不能相互取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物质可谓贫乏之极,但饮食总还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便不能维持生命。佛陀在林中悟道,不饮不食,最后坚持不住还是接受了路人的馈赠。
从人类的崇尚来说,物质固然重要,精神更加重要。能够流传千古,成为人类文明不朽价值的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人生于世,尤其是世俗社会,几乎还停留在物质追求的层面。儒家也承认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孔子游卫,观卫国丁口众多,认为还当富之、教之。孟子也说无恒产则无恒心,要使百姓养生送死无憾。刘邦平定天下后,招揽儒生制定礼仪,鲁国两儒生不肯前往,认为不是时候。
礼乐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儒家繁文缛节有很多不切实用的东西。但是精神和物质是人类需求的不同方面,物质并非精神的绝对基础,所以王船山批评鲁二生的行为。物质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月老志】最新更新章节〖第1156章 交托〗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0/88/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