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码头与杂货铺(1/6)
>
&am;ns;&am;ns;&am;ns;&am;ns;让张迪他们毕业进入农学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张迪比张娟、张扬多学了一年的知识,基础就要比他们牢固多了,虽然比他们要一岁。算起来都是后世学生的水平,只是在农学上面见得多,基础扎实一点。可是就算是他们九个人全部加入,农学堂也才只有十六个人。&am;ns;&am;ns;&am;ns;&am;ns;这十六个人将对水稻和麦的生长环境以及育种进行观察和实验,指导其他学生和村民改进农业技术,恐怕也只是打一个基础。新来的孩子中虽然也有年满十五岁的,但是他们只是只认识几个字的盲,张春让他们至少学三年后才能毕业转入农学堂。也就是,按照这样的速度,一直要等到七年后,当初从四岁还是学习,现在八岁的孩子毕业时,张春才有可能得到具有高中化程度的学生。&am;ns;&am;ns;&am;ns;&am;ns;在这之前的学生基本上算是拔苗助长了。&am;ns;&am;ns;&am;ns;&am;ns;张迪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和记录,是为了后来的人们做准备。&am;ns;&am;ns;&am;ns;&am;ns;张春准备在几年后,在农学堂的基础上,成立农研所。所以对农学堂进一步进行了改建,两座三层砖混木楼。一栋是宿舍楼,一栋是教学楼,里面有教室和标本室,因为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所以也有一间“学术厅”。另外专门建了一个图书室,将所有关于农学的书籍全部搬到了图书室,让张娟他们自行查阅和学习,同时要求张娟他们把自己观察进行完整的记录,然后交给张春进行审阅和修改后作为基础资料,用来以后编写教材。&am;ns;&am;ns;&am;ns;&am;ns;在卫生院基础上扩建的医学堂,实际上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医学堂前面是卫生院,有治疗室、手术室、药房,后院也是两栋楼,格局与农研所差不多,主要用来学习和研究。不过卫生院人少得多。&am;ns;&am;ns;&am;ns;&am;ns;张秀她们做不了辩证施治,但是也在做中草药的采集,绘图,药性记录,生长环境观察,以及搜集整理宁伯每一次的处方和医案。宁伯每一次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把自己的医书全部搬到了卫生院。只是宁伯是潜江人,年纪也大了,他明年就要会老家去了。&am;ns;&am;ns;&am;ns;&am;ns;卫生院的张秀带了两个姐妹直接搬到了农学堂,她原本就在调查中草药,加上她学习了舆图,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农业中华】最新更新章节〖第23章 码头与杂货铺〗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100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