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北京五(3/5)

左军垮下来,其余部队,包括陆续赶至战场的各地勤王军——多是地方绿营,更是不堪一击。从天津出发,联军只用了六天,便抵达了京城的门户通州。

通州离北京多远?只有二十公里!站在北京的城墙上,甚至可以看到联军在通州城下点燃的巨大篝火。各种谣言在京城内流传,互相矛盾。最多的就是钦差李秉衡在西河务兵败自杀,但也有说那是假的,李大人根本就活得好好的。而且打败了洋兵,杀了十几万洋兵呢。

中国人一向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百姓们似乎对朝廷发出了一份谕旨更感兴趣,那份谕旨是皇上发出的,谕旨中说:李秉衡、马玉昆、宋庆与西兵鏖战。共毙联军十余万人,实属奋勇可嘉。李秉衡着赏戴双眼花翎,马玉昆赏穿黄马褂,宋庆赏加尚书衔。由户部拨出库银十万两,交李秉衡散给官兵,以示激劝。并着带兵克复天津。

有时候人心就是靠谎言维系着。

京师并未积极备战京城的防御,现在朝廷忙着的,是杀戮主和的大臣。

自义和团乱起便主张痛剿,并坚决反对进攻使馆和对各国开战的袁昶和许景澄同时被杀。即使是手握臣民生死大权的慈禧,杀掉大臣也是需要罪名的。这个罪名很快就被找到了——擅改圣旨。

时间往前推一点。秉着一腔对满清朝廷忠心的李秉衡到达京城后,慈禧问他为什么南方督抚们没有执行逐杀洋人的旨意?李秉衡的回答是。没有看到逐杀之谕。慈禧起了疑心,派军机大臣刚毅彻查。刚毅是和端郡王立场相同的,回复慈禧说,许景澄和袁昶擅自改了圣旨,将“逐杀”改成了“保护”。慈禧大怒,立命斩杀袁昶和许景澄。

这是两位头脑一直清醒的大臣,坚定地认为义和团不能用。攻击使馆教堂更是违背公理。袁昶曾是铁杆的后党,反对戊戌变法。许景澄更是当过大清帝国驻法、德、意、荷、俄、奥等国的公使,对国际事务有着比一般官员更清醒的认识。他们出于维护大清根本利益的考虑,不顾个人安危连续上书,希望慈禧能够悬崖勒马,却被冤杀。

处死袁、许二人其实是个开始。没有几天,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被捕,罪名是汉奸和满奸。也是极快的审讯程序。三人均被押至菜市口公开处死了。

这三个人都是坚定的反战派,而且,立场都同情光绪皇帝,反对废帝。

在强敌压境下,帝国高层不积极进行防御京师的商讨布置。而是进行内部残酷的清洗,动摇了高层的凝聚力。挑起事端的还是端郡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蒙山军】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五节北京五〗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157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