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山东之战第一节海军(2/5)
国的全面战争。英法担心中国做出过激的反应,就此将中国逼入同盟国阵营,青岛之战后这种情绪尤为强烈。内部因素呢,日本并不准备与中国全面开战,既因财政之困扰,拿不出钱来打一场灭国之战,也因为没有把握。更重要的是他们获知了中国海军拥有两个潜艇编队,拥有20艘以上的进口潜艇,军令部担心舰队的反潜能力不足,如果被中国潜艇击沉大型军舰就是笑话了,所以才编组了以护航为目的的第一舰队和以封锁为目的的第三舰队。日本对中国的海上战略就是封锁,将中国海军堵在港口内就行。
跟阵容豪华的日本海军相比,中国海军就很寒酸了。有些乞丐跟龙王斗宝的感觉。
新中华成立后,全面接管了满清留下的海军遗产,海军以上海、福建、广东为三大基地,对于渤海湾和黄海反而放弃了。这是无奈之举。山东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德国和英国舰队的存在,几无中国海军的立足之地,渤海湾自旅顺丢失后,这片中国内海反而没有中国海军的活动空间。于是将基地设于南方,缓慢地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龙谦定都北京的第二个月便组建了海军司令部,以他老资格的总参谋长、山东军司令官方时俊出任海军总司令。龙谦为海军发展确定了“培养人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二字方针。确定国防建设的重点在陆不在海,至少在十年内,国家不会为海军建设花大钱。
方时俊正确地理解了龙谦的意图。没有跟陆军建设争资源,而是积极落实龙谦的十二字方针,一方面搜罗人才,请出了萨镇冰、严复、载泽等海军耆宿,组建了福州海军军官学校和上海海军技术研究院,请来了美国海军退役及现役军官充任教官以培养海军人才并展开海军兵器研究。一方面整顿现有力量,组建了东海、南海两支舰队以培训官兵。第三就是大力扶持造船工业,为海军腾飞打下基础。
这个过程中方时俊最展现自己能力的就是搜罗人才。不惜降尊纡贵请出了萨镇冰、严复等人。进而通过他们将满清培养的海军人才“一网打尽”,全部吸纳至新中华海军中。然后又大力招收回国效力的华侨加盟海军,最后则是花大钱聘卿美、德等国的海军教官及技术人才,费尽心力地搭起了海军的架子。
方时俊总理1910年出访美国时,捡起了满清与美国签署的海军一揽子协定,这是美国乐于达成的。但中方修改了原协定的内容,大幅度减少了水面舰只的购置,特别是巡洋舰和驱逐舰的购置,转而购买造船设备,扩充了江南造船厂,添置了大型船坞,并与美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蒙山军】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章山东之战第一节海军〗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157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