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生物计算机(1/3)

想到共同点,余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耳朵里的阿云。

虽然千叶辉已经证明阿云的设计不可能出现强大的电子流这种情况,但自从‘诡异漫画’事件之后,余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阿云的怀疑。

如果这五个人死之前耳朵里都带着阿云,那么这件事就必定和阿云有关。

然而,郑前飞轻轻摇了摇头,说到:“并不是所有死者当时都戴着阿云耳机。”

郑前飞伸手拿出桌上一个点菜用的平板电脑,修长的手指在上面滑动着,不一会儿就对接到了自己的资料库,开始阐述起五个人当时的情形:

“第一个死亡的是来自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专家艾弗森·戴维达,年龄39岁,是目前未来之城中对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研究很深的科学家之一,最出彩的时候应该是在《未来计算机发展规划会议》之上,当时会议就选择未来计算机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三种未来计算机形式进行重点研究方向选择。艾弗森·戴维达力荐生物计算机的发展,并发表了《生物计算机是唯一可自主升级的未来计算机》这一重要观点。”

“生物计算机?”余生对这个名词表示非常陌生,他听过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这些名词,生物计算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

郑前飞又点了几下屏幕找到有关生物计算机的内容:

“生物计算机又称仿生计算机,它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是以生物芯片取代在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数以万计的晶体管制成的计算机。生物计算机芯片本身还具有并行处理的功能,其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的计算机快10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存储信息的空间仅占百亿亿分之一。”

“1986年日本开始研究生物芯片,研究有关大脑和神经元网络结构的信息处理、加工原理,以及建立全新的生物计算机原理,探讨适于制作芯片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通过生物工程(用脱氧核糖核酸A重组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来组装这些生物分子功能元件。”

“1994年中国中科院院士曾邦哲发表系统生物工程的基因组蓝图设计与生物机器装配、生物分子电脑与细胞仿生工程等仿生学与基因工程的整合概念。他在1999年提出把遗传信息系统看作基因组智能人工编制基因程序,重新设计细胞内复杂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网络,使细胞成为人工生命系统,并在线公布了人工设计细胞内分子电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永生工程】最新更新章节〖第127章 生物计算机〗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05/10514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