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愿得此身长报国(1/2)
第五十八章愿得此身长报国
一看到江起云的请愿奏折,宋仁宗赵祯不禁又惊又喜。
但见奏折上书:
“吾皇亲启敬鉴,
臣闻之,辽遣使至开封,口放厥词,扬言要封地纳税币。若不允,则'欲陈兵边境,犯我大宋'相威胁。
臣'位卑未敢忘忧国。'
连日来,僵卧'江府'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食无味,寝难安。
义愤填膺。怒恨难平。
自澶渊之盟签订以来,宋辽两国貌似趋于平静。此乃浮于表面也。
然,辽乃虎狼之国也,教化未驯,民风不朴。
臣曾随慕府布匹出关押运,见虎狼之国常于边境之地,排阵训兵,蠢蠢欲动,时有侵扰边民之事。
呜呼哀哉!更有甚者,强抢民女,已成常态。
故而,实则为涌动之暗流哉!
吾天朝之国,待人宽容,作风诚恳。遵信义,守盟约,以正其身。
即使有所察觉,一忍再忍,只催信下函而谴责之,'挑起无妄祸端'非我大国所为!终无奈作罢!
然如此退让,辽并未收敛,反而变本加厉。长此以往,皆以为宋之天朝大国软弱可欺。狂妄气焰,必日趋甚嚣。后果堪忧也。
果不如是!
今辽蛮夷之国,出尔反尔,贪心不足。遣使至开封,开口大如狮子。一言不合,便以'大兵压境'相威胁,妄图挑起祸端。
此为挑衅之举也。
岂不令人鄙之,唾之,恨之,弃之。
......
犯我大宋者,虽远必诛。
臣本愿亲赴战场,率兵痛击之。
勿以成败论英雄。愿以'忠君、爱国、灭辽。天下大统,皆为我宋土'为己任。
虽,路漫漫其修远兮。
然,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重而道远,矢志不渝。
臣分析再三,思索百遍。
翻阅古今,又纵观现之局势。
今天下宋、辽、夏三国相互牵约、制衡,呈三足鼎立之势。
现大宋昌盛兴始,应养精蓄锐,持之。更应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待之。
宋若长途跋涉而行之,国力难续,则疲弊。辽狼子野心,兵强而马壮,诡计多端善远袭。亦有西夏在旁虎视眈眈,妄图'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前有狼而后有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战,恐人心惶惶,生灵涂炭也。亦恐西夏小国趁虚而入矣!
幸得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朝廷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于辽,臣江起云虽鄙之,唾之,恨之,弃之,却不得不与之缔谈盟约,以换两国安宁,换百姓安居。于安宁安居之期,望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国力强盛,四海升平之时,即是一统天下皆为宋土之期。此时此期,将不远矣!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卫国之责,深似海。
护国之任,大于天。
臣必以此为力,督促自己,鞭策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若能为君为国略尽绵薄之力,当义不容辞!
若有去无回,为国尽忠而殁,实属无上荣耀哉!
西汉司马迁曾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战国时代楚国屈原曾云,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臣深以为然。
臣亦以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方为志士男儿之所愿,英雄豪杰之所为!
身为臣子,为君分忧,以身报国。方为忠,亦为荣!
......
望吾皇勿伤无忧。
大宋志士仁人,必将长江后浪推前浪,卫国以责任,护国以荣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臣江起云愿亲赴辽国,面见辽王耶律宗真。必竭尽所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令其认清局势,收回成命,以期许两国边境之安宁。
若其嚣张气焰不消则增,和谈不成,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若臣尚能留残躯归国,适时望皇上允臣亲率兵士,身先士卒,以战之。
弃笔从戎,有何不可?
生死未卜,又有何惧?
大丈夫,当驰骋疆场,抗击顽敌,荡平辽贼,佑我国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
臣愿以身报国,在所不惜!
宋之国土,假使一毫,皆勿落入他国之手,勿成他国之界。假使一厘,决勿冠他国之姓,勿成他国之名!
一毫一厘,寸土必争!
......
若当远离,临表涕零,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最是怀柔白桦林】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八章 愿得此身长报国〗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33/1337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