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周公惜文(2/3)
王朱棣的龙驹正在发狂一般乱跳乱窜,幸而燕王从小练就一身非凡的马上功夫,更兼常年在外打仗,并没从马上摔下来,很快便将马止住。
龙驹安静下来,众人这才看到,龙驹的额头上穿着一支长箭,牢牢地穿在两耳之间那支红缨的铜座上。箭簇向前探出很远,端正地指向燕王朱棣的胸口。
整个燕军惊魂未定,都呆呆地望着地上的大纛和燕王马首的那支箭,手足无措。城楼上的济南守军也鸦雀无声。
燕王朱棣最先反应过来,不动声色地暗暗叹了口气,对朱高煦说道:
“去,把那支箭给我拿来。”
朱高煦愣了一下:“哪……哪支箭啊?”
燕王严厉地望了他一眼,朱高煦在那目光下本能地一缩。
“当然是大纛上那支!”
朱高煦和两旁士兵一起将覆地的大纛掀起来,不由得愣住了。整个燕军都愣住了。密织金线的大纛锦面之上,插着一支长箭;双层锦中虽然垫有厚衬,依旧柔软,箭却只穿出了箭簇,尾杆向下垂着。
他还没有伸手,燕王朱棣已经步马走上前来,看了看这一切,没有作声,只是伸出手来。
朱高煦取下那箭,递到父亲手中。
燕王接过箭,又引马走回原位,正对着城楼中央,抬头望着依然站在城堞上的沈若寥。
“不愧是天子的近身侍卫,御林军总领;可惜沈大人的箭法,孤今日才第一次领会。”
他取下箭杆上的信纸,飞快地浏览一番,一丝惊讶跃上龙眉;他又从头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把纸重新叠好,递给身后的姚表。
“好一篇《周公辅成王论》!言辞犀利,文采斐然。敢问作书者谁?从文风看,不像是参政铁大人的笔法。”
铁铉俊雅地微笑道:“殿下抬举铁某了。此乃府内一年轻书生所作。此人尚在寒窗之时,无功无名;山东才俊济济,他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小王冒昧,可否请参政大人告知此人姓名?我大明有此俊杰,实为幸也。”
铁铉道:“此人姓高,名贤宁,年甫二十有六。”
沈若寥心里微微一动;高贤宁——他隐隐约约觉得好像在哪儿听过这个名字,一时想不起来。
城下的燕王风度翩翩地笑道:
“高贤宁——我记住此人了。铁大人,沈大人,济南的意思,孤明白了。孤就看在这高贤宁所作这篇《周公辅成王论》上,缓攻一日,与你济南才俊一日休息和思考的时间。明日辰时,二十万燕军准时开炮攻城,我们到时再会。”
说罢,燕王挥手道:“撤军回营。”
二十万燕军,在燕王命令下,齐刷刷向二十里处的燕军大营撤去。
沈若寥跳下城堞,擦了擦头上的汗,突然脑后一阵风起。他下意识地低头,一支箭嗖地擦着他的后脑掠过,一声裂响,牢牢地射进了前面的楼柱上。
沈若寥惊讶地回过头,却只看到黑压压的燕军仍旧在后撤,和方才没有任何不同。
盛庸费了半天力气,才把那支箭从柱子上拔出来,递给沈若寥。
“也许是燕王的那个儿子射的,”盛指挥说道。
沈若寥把玩了一下那支箭,沉默片刻。
“老三哥,你说呢?”
老三哥耸了耸肩:“不好说;燕军里想射这一箭的人,多得数不过来。更别提中军里还有那个新来的前锋将。”
沈若寥冷冷地望着他:“如果你还在他们之中,这一箭也有可能是你射的。”
老三哥道:“兄弟,老实说,我不会的。没搞清楚你究竟是怎么想的时候,我不会这么早下结论。”
沈若寥微微一笑,两个指头轻轻一夹,把箭折成两截,丢下城去。
“有什么区别;我生来就是到处树敌。”
铁铉走过来,扶了一下他的肩。
“果然神箭;刚才盛将军还跟我说,这一弦三箭,方向、力度各异,凡人所不能也。就是燕王自幼以善骑射闻名天下,刚才也被你的箭法所折服。”
沈若寥叹道:“铁大人,你又抬举我。方才那三箭,不过雕虫小技。我刚进羽林卫的时候,连射三箭都没有一箭上靶的;我能有今日,全都靠了羽林卫指挥董平山悉心调教。据我所知,新授锦衣卫指挥的蓝玉遗子箭法也是远在我之上。上十二卫亲军之中,可以一箭双雕者更是大有人在。”
铁铉叹道:“我倒是没料到,燕王看了那篇《周公辅成王论》,竟然会缓攻一日。不过,按理来说,他做出这种事本不奇怪。”
沈若寥道:“对了,铁大人,那个高贤宁是谁?我怎么觉得这么耳熟?”
铁铉道:“你应该不会认识他。他是济阳县学里的一个学生,济阳教谕王省的弟子。年初会试的时候,他进京应考不中,回家途中来到济南,我觉得此人不错,勤奋好学,见识不俗,又待人直爽大度,就在府里给他谋了个文职,留他下来帮我一些忙,闲暇时还教柳儿读些诗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秋风传】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零八章 周公惜文〗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44/14439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