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抚恤(为淡看风云之巅三万赏加更3/3)(2/2)
军卒忠君报国之念。>
这么一来,问题又来了,如果监军要到百户一级的话,大明百万军队,那得要多少监军,这监军到底是都察院派出还是厂卫司礼监来派呢?>
不要说都察院和司礼监了,就算是厂卫,估计也派不过来吧?实在是这样的监军数量要求太多了。>
如果要满足这个情况,那么都察院、司礼监和厂卫说不定都要联动革新,具体的条陈又将如何?>
一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面对这些臣子的问题,还能侃侃而谈。然后,等到了后来,超出了张明伟在密奏中所奏,也超出了崇祯皇帝自己事先考虑过的内容,顿时,就有点答不上来了。>
毕竟这些事情,可不是脑袋一拍,就能决定的。这涉及到的东西,非常多,也非常重要的。>
一直商议了一整天,事情越牵扯越多,最终,崇祯皇帝的脑子都疼了,便乾坤独断,让他们把具体情况上奏章,回头再议。至于提高军卒之待遇,就这么定了。由内阁并六部商议出具体的条陈,尽快上报。>
如今的内阁和六部,差不多都是张明伟举荐,是那些能干实事的文官。对于崇祯皇帝和兴国公都要做的事情,并且理由也说得过去,还能对当前尽快平定天下大乱有直接影响的事情,他们也就没有什么抵触,由兵部尚书闵洪学为主,商议具体的条陈。>
这么大的事情,代表皇帝的司礼监自然也是参与了的。王承恩就插话,要求了几条。>
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这应该是皇上的意思。更甚至,这其实是国公的意思。>
有王承恩看着,还真别说,只用了一天时间,大明朝在册军卒伤残抚恤以及退伍的规章制度便呈现到御前,商议一番之后,以制度形式得以体现,明诏发天下。>
………………>
这个时候,张明伟这边,则是一直在备战。>
基于对原本历史的担心,张明伟并没有把军队驻扎在开封城下,而是撤去了黄河边,如此,便能防止黄河被人掘开堤坝,水淹三军。>
最先运来的粮食,解了开封的粮食危机。>
不过基于当前的局势,开封府内的很多百姓,在官府的劝说之下,他们自己也害怕,于是,在北方有亲戚朋友的,都出城去投靠亲戚朋友,远离战区。>
道路通畅之下,周王也前往京师去觐见皇帝,商议有关就藩吕宋之事。当然,这事其实是还早。但在张明伟的建议下,这个周王是要树典型的。就是要让各地的藩王、乡绅都知道,捐助物资巩固城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减少开封人口,减轻粮食压力的基础上,新编的辎重营,加上各地官府组织的百姓,还在源源不断地运粮。>
除此之外,驻扎在黄河堤坝边的军队,每日都在抓紧时间整训,要把新近吸收的一万降卒整合进军队。>
对于这事,张明伟不等京师的回信,就已经在做一件事了。就是让负责军队士气的朱媺娖这边,从开封城内征集那些说书人,前往军营,在军卒整训间隙休息时间,给他们讲故事。>
当然了,说书人所讲的故事,自然都是忠君报国,流贼祸乱天下的故事。是经过张明伟把关,甚至还有他亲自改编过的。>
除此之外,还让说书人读《明报》,对于朝堂上的一些事情,也说给明军将士听。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当然,因为张明伟在外领兵打仗,这念的《明报》,都是以前的。>
另外,还在完善那个军用沙盘,补充开封府和周边州府。>
总之,张明伟可以说,虽然打了一个大胜仗,却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一直在忙碌。>
一天一开的军议,汇报当天的情况,再决定第二天的事情。都仿佛让张明伟回到了后世的职场,每天都要开例会的日子。>
这一日,开封府总兵陈永福向张明伟提出了一个疑问道:“国公,末将有个疑问,我们如此备战,万一流贼要是不来呢?”>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穿越之掉崇祯面前】最新更新章节〖243 抚恤(为淡看风云之巅三万赏加更3/3)〗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77/17761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