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2/3)

雨,彻底震慑漠北各部。

至八月间,有为数不少的部落转道向北,进一步深入大漠。就为了避开秦璟。北边实在太冷,没有足够的草场,干脆调转方向,绕过乌孙的领地,继续向西。

在迁移的过程中,高车各部不免遇上罗斯人。

这个时候,罗斯人尚未建立国家,论生产力和生活水准,甚至比不上漠北部落。

遇上迁徙的高车部落,要么被当场杀死,要么沦为羊奴,要么就是四散逃亡,运气好的活下来,运气不好的,只能是死在冰原之中,尸骨无存。

太元四年九月,秦策下旨,召秦璟归长安。

秦璟奉命掌荆、豫、徐三州诸军事。如今人在草原,三州政务多由朝廷派遣的刺使太守掌管,但涉及到军事,朝廷竟很难-插-得进手。

无论采用各种办法,三州守军始终油盐不进。尤其是彭城守军,因太守动作太大,险些闹出军-变。

再者,自秦璟带兵悲伤,秦玒始终留在荆州,秦玦一直驻守彭城。

有他们两人在,长安派谁来都没用。

“父皇命四兄掌三州诸军事,非有明旨,一切自是要按照老规矩。”

秦玒还算客气,秦玦的话更加直白。

“趁四兄不在想夺兵权?白日做梦!彭城对面就是淮南,淮南隶属幽州,是桓汉天子潜邸所在!”

“桓汉天子当世英主,此处由四兄掌管,方能免起战事。如知晓掌兵之人替换,你且看看,桓汉明日就会起兵!”

话总能固然有夸大的成分,却非绝对的危言耸听。

长安和建康暂时和平,不代表始终如此。

同为汉家政权,为统一华夏,早晚会有一战。

秦璟的威名传遍南北,有他镇守三州,哪怕只是名义上,建康也不会轻易骑兵。不是害怕,而是需要充足的准备,调集足够的兵力。

有备方能无患。

现如今,朝廷欲收回三州,还是趁秦璟领兵在外,如何能让将士服气?

秦氏以坞堡起家,将士誓死追随,是敬佩秦氏的勇猛,是敬佩秦氏对敌作战的强悍。如今秦策入主长安,称帝建制,曾埋在台下的弊端逐渐显现。

总体来看,长安要收回地方政权兵权绝不算错。为巩固君权,这是必须走出的一步。

桓容也在做同样的事。

然而,秦策和桓容目的相同,面对的问题却截然不同,施行的手段更是南辕北辙。

更重要的一点,桓容直面的是地方豪强和高门士族,秦策面对的是追随多年的老臣,甚至要从儿子手中收回权利。

两相对比,秦策心中也苦,奈何有苦说不出,只能生生往喉咙里咽。

桓容收回君权,不过是刚刚起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一切回到起--点。

秦策的问题更加严重。

步子迈出去,相距百米就是深坑。挖坑的都不是善茬,后-宫-里还有刘皇后和刘淑妃在等着,当真是举步维艰,两步就要崴脚。

奈何路是自己走的,脚下的泡也是自己踩的。

夜深人静时,秦策独坐光明殿,常会凝神思索,事情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答案始终遥远,亦或是他根本不想得出答案。

局面已经如此,回头的代价太大,对秦策而言,只能一步接一步走下去,哪怕脚下伤痕累累,也不能退缩。

太元四年,九月

秦策的第二道旨意送入草原。

之所以有这道旨意,全因之前的使臣在中途迷路,压根没找到秦璟,只能灰溜溜的回京请罪。

知晓事情始末,面对跪在面前臣子,秦策发火也不是,不发火也不是,到头来,只能高举轻放,恕其无罪。

退出光明殿后,使臣一扫之前的战战兢兢,哪里还有半分恐惧。

迷路是真,不想找到秦璟更是真。

“四殿下扫北,平定贼患,有靖边扶鼎之功。官家糊涂,竟要收回三州兵权!”

“荆、豫、徐三州兵权收回,交谁掌管?州刺使吗?岂能服众,简直是笑话!”

众人言是为国考量,实则心中都打着算盘。

忧心国境是一则,再有一则,秦策慑服豪强、加强君权的目的太过明显,众人如此反对,不过是借秦璟之名,为自己寻个借口,留一条后路。

无论君臣之间如何谋划,第二道旨意顺利送入草原。

不知该说传旨的官员运气太好还是太过不好,一路跟着骑兵的足迹深入大漠,溜达半个多月,遇上一场沙风,行李和人员损失大半,样子不比乞丐好上多少。

实在没办法,正准备仿效前任返程时,突然遇上一队斥候,差点被当做奸细抓起来。

时辰当面表明身份,斥候仍是半信半疑。干脆将人绑上马背,一路飞驰到秦璟面前。

“长安旨意?”

骑兵正在一条小河旁休息,秦璟兴致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桓容】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七十四章〗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179/179096/274.html

红楼蕴大爷 爱上火辣班主任 旧爱新婚 嫡子很毒 觞中事之且待君归 九龙抬棺 这只是个游戏呀 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 风流医生俏护士 仙侠世界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