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专访(1/2)
袁雷,就那个《南方都市报》首席娱记…>
这次专访也是她主动提出的,戛纳时候跟沈林简单聊了一下,她觉得沈林挺有意思的,他对演戏、唱歌都有想法…>
但是对自己又有很清晰的认知!>
所以,听说沈林回来,立刻约了专访。>
赵姗记错了,不是《南都娱乐周刊》,那玩意是八卦杂志…>
《南方都市报》影响力很大的,四小花旦这个称号是从2002年《南方都市报》开始,然后成为约定俗成的名称…>
这几年南方系媒体很牛逼的!>
当然,之后有点走火入魔了…>
很多人说是因为领导班子换了,记者素质下降,真不是。>
其实,现在他们采访、编撰的漏洞也一样多,但指出漏洞的人不会得到和报纸同级别的宣传能力,后来有了互联网,你写的东西一旦不符合实情,就能成为段子,指出漏洞的人可能会暂时获得比报纸还高的关注度!>
就比方说去年轰动一时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把蒋春暄的境遇写成在国内学术界长期受到难以言说的冷落,但“墙内开花墙外香”…>
香个屁!>
只是有另类人士欣赏他,从未获得国际学术界主流的认可,认可他的只有一些杂志的主编,没有任何专业的数学家。>
08年,英国著名数学家马丁·赫胥黎回了封信给蒋春暄,用了‘数学不是玩笑,是一就是一,别人的心血不是用来一口气否决…’字眼…>
事实上,早在1978年,中科院数学所就曾为蒋春暄的研究开过论证会,结论是:“科学院通知蒋春暄所在单位正确引导蒋春楦不要作无谓的探索,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篇报道直接把过错推给了体制…>
什么玩意都能跟体制扯上关系…>
当然,沈林很清楚《南方都市报》的分量,所以,已经准备好回答的时候尽量想一想…>
这次采访,除了会刊登在《南方都市报》上面,还会放在搜狐娱乐版块的《袁雷会客厅》…>
……>
开门见山,没怎么寒暄,直接就提问了:“你对自己的定义是什么?演员还是歌手?”>
“就是艺人,凭手艺吃饭的人…也可以说戏子吧!”>
“这么看轻自己?”>
“没看轻啊,戏子成名,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容易的!”>
从这个角度,‘称赞’好些明星是戏子,其实是高看了他们。>
袁雷愣了一下,大概没想到沈林会这么回答…>
换了个话题:“听说你这次来演电视剧?”>
“嗯,客串一下。”>
“为什么要演电视剧?你不向往大荧幕嘛?”>
沈林皱眉,想了一下,然后回答:“我觉得都差不多,以前认为电视剧更面向于普罗大众,更通俗,电影相对更严谨,可以表达更深刻、深入的东西。出来工作后,觉得还是要看剧本,好的剧本,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就是好!”>
袁雷有不同看法:“但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这个我不发表观点,”沈林耸了耸肩:“我只是演员。”>
“你跟宁昊怎么认识的?”>
“去年,我经纪人让我去《中国式离婚》演个小配角,那个戏主演是陈导明老师和蒋文丽老师,我在剧组没事干,就跟执行导演聊天,那个执行导演就是宁昊…我之前就知道他,他的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我觉得这个导演在叙事上很有想法…”>
“所以,你是故意接近他?”>
“也算是吧,他跟我都是山西人,共同话题挺多的,我要离组那天,他把《香火》剧本拿给我看,我就接拍了…”>
“没做别的想法?”>
沈林叹了口气:“我俩一个新人导演,一个新手演员,能有什么想法,拍出来就不错了!”>
……>
“谈一谈你的音乐吧,《童话》这首歌听说是电影《北京童话》的推广曲?”>
提到这个,沈林微微笑了一下:“确实是推广,我也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
“其实《童话》的创作特别简单,旋律、和声、和弦编排也谈不上高级,但就是受欢迎…”>
“无心插柳柳成荫?”>
“也能这么说吧,希望第二张专辑也能无心插柳一次!”>
“《北京童话》是你写的剧本?”>
“不是,我写的小说…编剧是俞妃鸿老师和罗启锐先生…”顿了顿,沈林接着补充:“其实这是电影频道的一个项目,他们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最新更新章节〖第151章 专访〗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202/20255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