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级主力舰(1/3)
代号:ion
舰船号:-423
舰船简介:
eavy-ace-attleshi-of-ion-class
狮级重型宇宙战列舰,纳尔逊级主力舰的次级战舰。
=
联合宇宙军舰队脱胎于地面海军舰队,因此有“第二海军”的称呼,战术体系大致相仿,以宇宙制空战斗机(,机动堡垒)为战术核心,远程战则鉴于光束炮的恐怖射程(7万km,战斗机无论如何都够不到),以舰队阵列炮击战的形式进行。
但由于电磁干扰等等因素,2万km以上距离的炮击战精度极低,根据战前69年最终拟定的《宇宙军舰队作战手册》的规定,一般舰队交战距离为5000-2万km,5000km以内依靠进行作战。
但在70-71年独立战争中,纳尔逊暴露出很多缺陷,最大的问题在于“航空战列舰”这种不伦不类的设计导致战舰在空母、战列舰两个意义上都相当失败,作为战列舰火力不足、防护太差,而作为空母可怜的搭载量又实在不够用。
由于纳尔逊级是第一代宇宙主力舰,本身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特定的“敌舰”作为参照,它的各项参数实际上是按照对作战的标准制定的,包括装甲在内,因为在设计过程中,唯一需要考虑的敌舰其实就是纳尔逊级自己,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导致军费不足,最终这些缺陷被忽略了。
的劳拉西亚级出现的时候,理事国宇宙军才恍然大悟,但由于劳拉西亚级在数量上不构成威胁,而更换装甲系统耗费过大,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在继续,理事国宇宙军最终决定以数量取胜,当70年战争爆发的时候,理事国已经建造了97艘纳尔逊,而只有31艘劳拉西亚。
开战之后,由于诸多计划外因素横插一脚,联合宇宙军迭遭惨败,舰队战距离被压缩到600km,以远程精确打击、4为核心的战术体系在eutron-ammer的影响下崩溃,局限的战场上相对于的作战优势被极大强化,导致联合宇宙军只能在丧失中远程制空权后被动挨打,空有数量却屡战屡败。
而后,当联合制帮助宇宙军夺回制空权的时候,相伴而来的机动兵器战力的极大强化导致战舰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同时,随着的技术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昂、操作难度越来越严苛,先天素质不足的联合军在这个领域败下阵来。
72年1月,联合军成立整编管理局,在为期一个月的激烈讨论之后,联合军对战争时期、战前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检讨,最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在宇宙军领域,这一调整直到72年4月的时候才得出结论,在第9舰队提督雷德尔·冯·沃拉斯科中将主持下,对宇宙舰队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宇宙军重建工作。
在新设计的战术体系中,联合宇宙军舰队将主要承担起运输和整备任务,短程作战核心仍然是/等机动兵器,其中的主力是火力强劲、防护甚至比战舰还高的大型,中远程作战则由新设计的主力舰来执行,这就是72年10月完成设计的。
在新的战术体系中,战列舰被重新定义为“舰队战火力平台”,航空战性能被取消,战列舰成为纯粹的硬壳刺猬,多炮塔神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实际上,在一部分宇宙军军官的活动下,的设计在71年5月就开始了,那时候联合军刚刚开始反击,随着纳尔逊级在决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宇宙军在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也为新生奠定了基础。
72年10月,完成全部设计,并通过总部审核,开始在重建中的阿尔扎切尔军事基地建造。
12月15日,首舰“雄狮号”完成建造并举行下水仪式。
12月20日,“雄狮号”进入宇宙军序列开始服役。
作为新型舰,“雄狮号”并没有编入宇宙军正规战斗序列,而是编入教导分舰队,也就是第9舰队第4分舰队,和新建的其他次世代宇宙舰一起展开战术训练。
=
本舰以舰队战远程火力投射为主要作战用途,由于取消了舰载机,本舰得以最大程度(军费许可的前提下)强化防护和火力。
为了对付性能极度强化的机动兵器的远程打击,本舰在成本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强了防御力,主装甲强度达到2400mm,比纳尔逊级增厚一倍,全身仅装甲就重达1.4万t,足以正面对抗纳斯卡的主炮齐射,远程炮击型已经无法对本舰造成有效杀伤,在实体防护上,279线性炮已经完全可以无视,甚至重型对舰飞弹也很难对本舰造成致命伤害。
主射击武器为8座90cm双联装光束炮,在牺牲射程后射速达到1分钟1次,相对于纳尔逊级5分钟一次的射速有了极大提高,在火力密度上,本舰是纳尔逊级的10倍、纳斯卡级的10.7倍。
同时,为了对抗性能越来越凶暴的/之类的机动兵器,本舰搭载了在大型上被证明对作战性能极佳的光束机枪,24座双联装光束机枪覆盖了95%的射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新殖民地独立战争】最新更新章节〖狮级主力舰〗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258/2580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