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军(1/5)
1,成立历程
70年2月8日,在地球联合创立的同时,联合各国军队合并为。
前身为驻留5的理事国联合舰队,包括大西洋联邦宇宙军、欧亚太空军和东亚航天军,其中大西洋联邦占据优势,拥有总兵力的50%以上。
9年,随着重组战争的结束和宇宙开发的恢复,宇宙军部竞赛再次展开,三大国宇宙军建立的过程大同小异,在各兵种角力下,宇宙军事实上是空军、海军航空兵组成的部队,海军的宇宙舰队,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岸防部队组成的基地要塞守备队以及电子战、信息战部队交错的产物。
57年,为了压制愈演愈烈的分离主义倾向,三大国组成常驻5的联合舰队,伴随着理事国与的矛盾不断激化,联合宇宙军开始扩充,70年开战时形成包括世界树、托勒密两大主基地,阿尔忒密斯(3)、新星(4)等要塞,以及阿尔扎切尔、戴达罗斯、恩低迷翁等资源基地,包括八大作战舰队的庞大力量。
2,组织结构
理事国时期:
57年—70年2月8日
理事国宇宙军分别由三大国各自独立管辖,相互之间不发生联系,以大西洋联邦宇宙军为例,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说明。
联邦宇宙军作为联邦军第六兵种,在宇宙时代水涨船高,57年正式成军,隶属联邦政府国防部管辖,为此国防部在托勒密基地常驻一位副部长负责的代表机构对宇宙军进行管理。
在指挥方面,宇宙军在托勒密设有司令部,宇宙军总司令(大提督)军衔上将,各主力舰队司令(提督)军衔中将/少将,分舰队司令(副提督)军衔少将/准将。
时期:
70年2月8日之后
联合宇宙军的指挥统一在一个司令部,但各个主力舰队实际上只有得到本国许可才会接受来自司令部的命令。
军政方面仍然归属各国独立管辖。
军令方面,宇宙军司令部设在托勒密,宇宙军总司令(大提督)军衔上将,各主力舰队司令(提督)军衔中将/少将,分舰队司令(副提督)军衔少将/准将。
3,战斗编制
联合宇宙军作战舰队以宇宙母舰为中心,编组为包括1艘阿伽门农级、3-5艘纳尔逊级、8-10艘德雷克级的作战舰队或者1-2艘纳尔逊级、3-5艘德雷克级的驱逐/护航舰队。
oebius部队以三机小队为基础单位,5个小队组成中队,3-4个中队组成大队/航空歼击团,6-10个中队编成联队/航空歼击师,开战时联合宇宙军战斗序列中包括221个中队,3490台oebius,92台oebius-,15台oebius-00,4087名驾驶员。
德雷克级搭载1个小队,纳尔逊级搭载1个中队,阿伽门农级搭载2个中队,外加4台oebius-,作为综合补给舰的柯尼勒斯级则有60机以上的搭载能力。
主力舰队中第1、3、4、8舰队属于大西洋联邦,第2、6舰队属于欧亚联合,第5、7舰队属于东亚共和国,其中第1、3、2、5舰队又是各自的主战舰队,在人员和物资补给上享有优先权。
部队属于新建部队,编号在常规部队之外,从战前由战斗用调整者组成的特勤部队(代号hantom-ain)之后开始编组,特勤部队包括12个特勤中队,第2、4、5、6、7、8、9、10、11、12中队在战场上覆灭,第1、3中队从未正式出现在战场上(实际掌握在菊花党手中,后来第1中队扩编为第71联队)。
第13独立部队是实验部队,后来一直作为实验部队存在,根据总部的决议,第14-24联队为水下部队,第25-28联队为空中部队,从第29联队开始为主力部队。
按照联合各国的协议,第29-39联队属于大西洋联邦、第40-59联队属于欧亚联邦、第60-69联队属于东亚共和国、第70-89联队属于大西洋联邦、第90-99联队属于欧亚联邦。
整编联队以部队为核心,包括2个大队,配属装甲兵(2个团)、炮兵(1个团)、后勤支援(3个团)等部队。
每个大队包括4个中队,每个中队包括5个小队,每个小队包括三机小队,每个大队包括60台,配属人员4160人。
装甲团配属96台战车,人员3840人。
炮兵团配属90门自行火炮,人员3690人。
后勤部队配属190台各式车辆,人员2850人。
按照编制,一个整编联队装备120台、192台战车、90门自行火炮、570辆后勤车辆,总兵力28240人。
3,兵力规模及战争损失
开战时,宇宙军拥有23艘阿伽门农级母舰、97艘纳尔逊级主力舰、304艘德雷克级护卫舰、24艘珂尼勒斯级综合补给舰在内的448艘战舰(23个分舰队),作战部队编制16.5万人,要塞及各基地守备部队19.5万人,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新殖民地独立战争】最新更新章节〖联合军〗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258/258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