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2/5)


“是,您之前说过,”孔绍安若有所思的翻到最开始记录的那页,一字一句的道:“中国封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生产者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陈青松赞许的点头道:“说一千道一万,那个萌芽再怎么折腾,它也只能在封建经济的夹缝中成长,人们有了钱第一想干的还是买地,到头来还是在加强地主经济。不要小看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这里面蕴含了巨大的财富增殖力量,工商再赚钱也不如收租稳妥,只要有了地,那就有了立身之本,然后再把财富积累投向最有利的方向。

《史记.货殖列传》上就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别看儒家士大夫把‘商’列为四民之末,又说什么‘商人重利轻别离’,那不过是人前人后的把戏。对了,我知道你是济宁人,‘玉堂酱园’的孙家知道么?”

孔绍安当然知道,他以前就经常买它家的咸菜,自从去了胶东,每天吃早饭都会来上一小碟。

“孙玉庭是乾隆四十年的进士,当过翰林,目前是广西的盐法道。他那个酱菜园是用四万吊的本钱跟别人合伙开的。若要富,卖酱醋。你觉得他耻于经商么?他敢这么干的底气,是因为孙家在济宁有三万亩耕地,绝对的大地主!而且我敢肯定的是,他家还开着当铺放高利贷。”

“小孔,我和你说这么多,其实是告诉你,别看那些地主貌似知书达理,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他们对底层农户的剥削是非常苛重的。商业利润率和高利贷利率都是以地租率作为最低界限的,否则商人和高利贷者宁愿专门收租税当地主,也不会去冒赔本倒账的风险!”

孔绍安点了点头,这些他其实都知道。根据下乡工作队的调查数据,目前胶东四县除了实物定额地租,还有类似于保证金性质的押租,甚至还有预收租钱的情况。

未来的人也许会在史书上看到某位名人在乡间的时候,率领佣保力作,且耕且读,田园牧歌,读书吟诗,好不惬意。可事实上,他们的惬意和悠哉都是建立在贫苦农户的血汗之上。

自汉代以来,中国的一般地租率就在五成以上。而由于“永佃制”的流行开来,使得底层农户负担更重。土地的所有权和耕种权分离,在南方叫田骨田皮,在北方叫田底田皮。在后世土地交易一般讲的是使用权的买卖,而这年月却是要分开谈。很多大地主拥有的上千数万亩地很可能只是田皮,而并非所有权。

以上好的水浇田来说,田皮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乾隆四十八年】最新更新章节〖第六百七十二章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311/31177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