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2/5)

“食色,性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自古以来,不管在哪个朝代,人人都喜爱美人。

但是美人有何判别标准呢?

《闲情偶寄》中《声容部》一章,专门讲女性的仪容审美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仪容美学著作。

李渔在书中称自己见过的绝世美女不多,但是对如何判别美人这件事,兴致颇高,也有一番独到见解。

李渔对于美人的标准,分成选姿、修容、治服、习技四部分。后边三个且不谈,单说选姿。

在《声容部·选姿第一》中,李渔就谈到了如何判别和挑选美女。

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和原则,并在肌肤、眉眼、手足和态度四个方面详细论述。

所谓:下美在貌,中美在情,上美在态。

什么是“态度”?李渔在书中的解释是“媚态”。

铺开雪浪宣,提起羊毫笔,墨色氤氲中,最重的笔触,便是这媚态。

而“风情”一词往往与刻意诱惑沾边,相比之下,“媚态”更显得不经意,平添了几分可爱。

李渔用词精准啊。

李渔十分看重媚态:“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五六分。如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为媚态所惑。”

如同画上的美女,比起活人好看十倍,但不足以摇荡人心,让人相思。

原因就是缺少“媚态”。

所以说,态度是“死”美人与“活”美人的分界线。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恒娘》,恒娘就是非常美貌的大老婆,但她这么好看,老公还是要娶小老婆。于是,就有名师上来指导她说:子虽美,不媚也。然后,教她挽救婚姻的几个妙方……

这个“媚”字,就是刚才说的那个意思,应该是李渔所提倡的“态”。

态度这一节,李渔没有给辨识之法,倒是给了一个可作为参考的榜样,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

李渔有次春游遇到大雨,躲在一个亭子中。

亭子里有许多女子,姿色不一。她们都急于躲进亭子里,且不断抖擞衣衫,不顾仪态。

只有一个穿着素衣的贫妇,站在亭子靠外的地方,任凭衣衫被打湿,亭亭玉立,颇有风雅。

雨稍停时,人们纷纷离开,只有她依然留在亭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1990我的文娱系统】最新更新章节〖第47章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352/3529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