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辩论(2/4)

了“术”,才能去寻道,这就是我建立碧游村的意义所在!”

傅源乐了:“道就在那里,为什么一定要有术才能寻道?”

马仙洪:“若无三个徒弟护持,唐僧怎能取得真经?”

傅源:“真经本就不可取,真经可悟而不可修,若是没有三个徒弟,唐僧说不定在大唐就能够成佛。”

马仙洪:“修为成佛,在求!”

傅源:“悟为明性,在知!”

“修”是有明确教条的,“悟”是没有具体目标的认知。

比如父母对孩子说“早上七点吃早饭”,这就是“修”,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可以直接照做的教条。

但父母对孩子说“饿了要吃饭”,这就是“悟”,不能直接照做,只能领悟这句话的意思后,才可以判断自己几点吃早饭。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在“修”,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雷音寺”,按照目标前进。

但最后取得却是空白经书,直到有所“悟”,才得了真经。

“修”很重要,但又没那么重要。

可“修”的都是有具体目标的教条,而任何教条都无法使人达到究极解脱,无法得到“真经”。

所以傅源又说:“真经,可悟不可修,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如果一个人“性”不够,就需要“修”,遵守前人制定的教条,在遵行的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性”,这就是“以行制性”。

而“性”足够的人,则是按照自己的“性”来制定教条,来认知自己的行动,这就是“以性施行”。

马仙洪哂笑,道:“若真如此,岂非人人都是圣人?正因能觉悟者极少,所以我才会提出“有教无类”。”

傅源反问道:“你教了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并没有教,你只是在施舍!”

马仙洪一指四周:“那这些人算什么?”

傅源正色道:“只是破戒后的狼吞虎咽罢了!”

马仙洪:“觉者由心制律,修者以律制心,所以我要求他们遵守我的规矩。”

傅源:“规矩是礼,是道,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

……

人群中,张楚岚悄悄扯了扯王也的袖子,低声问道:“王道长,你知道他们在辩论什么吗?”

王也看了他一眼,低声道:“每个人都有先天一炁,但不能说“先天一炁”就是人,马仙洪认为普通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人之下的儒修】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七章 辩论〗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353/3535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