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章 清田(1/3)
大同。
“大柱!”
赵大柱骑着马,身后跟着十几个同乡的弟兄返回村子。
守村的乡亲见赵大柱回来了,连忙招呼乡民拉开坞堡的大门,赵大柱带着弟兄们驰入坞堡中。
赵大柱所在的村子距离边关很近,以前常被俺答部入侵,这些年赵大柱领着乡人在草原上买马,又靠着贩马的银钱将乡勇武装起来,领着乡民加固了坞堡,这才有了几年安生日子。
一名老者从屋子里走出来,赵大柱连忙下马说道:
“二叔,您不是病着吗?且将养着吧。”
老者拄着拐杖说道:
“没事没事,大柱你先回家,你娘在家里等着你呢。”
赵大柱是父亲早亡,是母亲将他拉扯大的,听到二叔说起母亲,将物资账本交给二叔,连忙向着家里走去。
见到儿子,赵大娘内心激动,去草原上贩马是违禁的买卖,马匪、俺答部的骑兵、巡边的边军,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甚至会连累整个村子。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谁会做这种脑袋搁裤腰带的买卖。
母子两人简单叙旧了一下,赵大娘这才说道:“前几日赵百户遣人来,说是朝廷要清军,让你赶紧回去一趟。”
清军,是明代一项重要的巡视制度。
太祖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度,当年朱元璋曾得意的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而卫所的两项关键制度,即父死子继和军屯制度。
父死子继,就是卫所正卒在老病或者去世后,由其儿子或者近支代替父亲从军,从而保证军队的人数。
当然,很多时候军户后代是不愿意从军的,所以有了“清军”。
所谓“清军”,即由清军御史及清军官定期清理军籍户口,检查落实跟补、勾补事项。
赵大柱的父亲是军籍,他父亲战死后,按理说他应该勾补从军。
不过大同这边的情况又有了变化。
卫所制度的另一项支柱,也就是屯田制度,即由军户在和平时期进行军屯,自己生产粮食满足军队需要。
在明初的时候,这项制度自然执行的不错。
可到了隆庆时期,军队卫所的土地早就已经被豪强侵占,仅剩下的土地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卫所兵。
制度都是死的,人还是要活的。
朱元璋设计的卫所制度,逐渐变了样子。
首先是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更新章节〖第081章 清田〗地址https://wap.384g.com/html/353/353544/81.html